
一、配合國家發展需求
經濟部工業局在「 93 年度電信國家型科技計劃」及「電信領域科技發展方案」的支持下,規劃推動「通訊專業技術人才發展計劃」,並在 94 年度建立通訊專業人才鑑定機制,以期提供通訊廠商優良的通訊專業人才。而電腦網路產業更是資訊工業發展推動小組第二期五年計劃中的重點推動產業之一 。 因此,為因應此一電腦與通訊產業現況與技術發展,各公私立學校紛紛將通訊系所從電子與電機學群內獨立出來,以期培育出專業的通訊相關人才,進而提昇整體通訊產業競爭力。
二、符合產業結構需求
電腦與通訊高科技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各項創新技術推陳出新,如微波工程、射頻技術、 3G 與 B 3G 、 IEEE802.×× 相關協定 … 等等。再加上微波設備與超大型積體電路的應用技術普及,使得高科技產品紛紛朝向輕薄短小以便於攜帶。可預見的未來,電腦與通訊將會全面改變人與人之間的聯絡、通訊與生活方式 。
三、結合地區產業特色
本校鄰近高雄楠梓工業區,其主要的發展重點為半導體、電子與通訊零組等高科技產業,大型廠商包含華新科技、國巨(微波被動元件)等廠,日月光半導體( IC 封裝測試)與楠梓電子(電腦、手機基板電路)廠商等;此外,地區產業尚包括路竹通訊科技(通訊、電信系統等)園區與台南科學園區(光電、半導體設計製作等)。因此,本系在通訊、電腦與積體電路等發展方向能夠與地區的產業相結合。
四、符合學校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本校雖以設計學院起家,近幾年升格為科技大學後,積極邁向人文與科技均衡發展的完整性科技大學。在學校的中長期計畫中,由本系與資工系、資管系組成的資訊學院逐漸成為本校的重點發展特色,因此,近幾年來,每年均由資訊學院負責規劃本校之重點發展計畫,也因此,本系在設備採購上的金額逐年增加,四年內之經費已經累積將近 5 千萬元。
五、符合系科發展特色及中長程發展目標
本系所的課程規劃同時考量學生來源差異性,並依據本系兩大發展目標:「系統」 ( 包含無線通訊、訊號與網路 ) 和「電路」 ( 包含微波工程、電路設計與 VLSI) 兩大主軸,彙整相關之電子電機之基礎必修課程,並衡量科技發展與產業動態每年更新選修課程 。
六、採策略性管理分析系科特色及發展目標
在訂定特色及發展目標時,須先進行策略性管理分析,針對本組所做的分析如下:
優勢:本系由於創系即以研究所開始,因此,各項設備之採購、使用與管理均有很高的效率與品質;從學校及教育部所獲得的設備補助款,每年皆高達近千 萬,且由於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可獲得之設備與經費將更高;由於畢業校友之就業率與升學率極高 (95 學年度統計,研究所達 93%) ,建立本系很高的心理素質。
劣勢:本組學生大部分皆來自技職體系,理論基礎較弱,且欠缺獨立研究能力,老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訓練學生。另外私立學校除了要求老師教學之外,還要參加各種比賽、申請及參與計劃之執行,使得老師的負擔相對增加,進而減低了研發時間。
機會:由於通訊電子相關科技近年來持續蓬勃發展,市場人才依舊供不應求,而本系的師生在投入高科技的企圖心強烈,表現也相當出色,對於整體系所文化建立有指標性作用。此外,與產業界的合作、與政府單位的研究計畫執行能量也相當高,平均的研究產出數量部也頗可觀,對於本系推動建教合作與爭取教育部補助有相當的助益。
挑戰:由於本系所發展的方向是屬於國家所重視的高科技產業,因此本系要競爭的對象都是一般的國立大學或科技大學。由於國立大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較好的師資及學生,因此本系師生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七、採實務導向從事課程發展
本系大部分學生皆來自高職學校,理論基礎無法與一般大學相比。為了增加學生的就業能力,必須加強其實務能力。因此,在設計課程時,除了多開實務導向的課程之外,也增加許多實習課程,如電子電路實習、 FPGA 應用電路實習、微波工程實習 、 射頻電路設計與實作 、 微算機系統設計與應用 等皆含 正課與實習。另外專題製作三個學期是必修,學生們必須獨立或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之後才能畢業。
八、利用實務界專家協助工作能力分析
本系的系科課程發展所聘請的業界專家包含鄰近電子通訊科技上市公司之主管與本校校友,以及來自全省各地的校友代表; 代表性工作職稱及分析所需具備的工作能力為經由本系教師與此業界代表共同開會討論所得到的結果,因此依據此結果所規劃出來的課程皆符合實務界的需要。
九、兼顧專業與通識能力需求
本校的教育理學術、知性、快樂、希望,因此在課程規劃方面為科技及人文並重。全校各系的通識課程共計 32 學分;此外,本院必修課程另開設科技文選、資訊人生涯規畫等客,除了專精知識之傳授外,也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整合與調適能力、勤勉與樂於和他人合作之敬業精神。
十、符合學生能力需求
近年來由於高職學校逐漸轉為綜合高中,因此實習課程減少許多,使得實作能力也逐漸轉弱。有鑒於此,本系在設計課程時,部分的專業必修課,皆有搭配實習課程,藉由實作的過程協助學生了解理論。
四技日間部:降低必修學分,自主多元選修課程!!
1. 最低畢業學分128學分。校訂必修30學分,院必修8學分,系專業必修31學分,系專業選修59學分(承認外院系15學分,本院各系及本系參與之跨院系學程學分皆承認,不含通識課程)。
2. 本系實務實習課程說明(選修):工廠實習I、II以及品管實習I、II,每門課(3學分)須包含校外實習320小時(含)以上,並以12學分為上限。
3. 校訂必修:(1)國文課程依入學分級結果循序修畢,免修之課程須選修「文學欣賞」課程補足學分。(2)英文課程依入學分級結果循序修畢,並須修習外語課程2學分總計達8學分,分級後免修之課程學分必須選修認列之「外語課程」補足學分(認列之外語課程可至課程查詢系統或語文中心查詢)。(3)情意通識6學分(三門選修課程)依個人興趣於通識課程中選修。
4. 至少修畢一專業學程始得畢業。(「通訊工程學程」、「微電腦應用學程」、「電子電路學程」)
四技進修部:就業媒合,念書、工作…一舉數得!!
1. 最低畢業學分128學分。校訂必修30學分,院必修4學分,系專業必修24學分,系專業選修70學分(資訊學院(含)所屬各系及本系參與之跨院系學程學分皆承認;資訊學院外其他學院所屬各系學分共承認12學分,不含通識課程)。
2. 本系校外實務實習課程(選修)說明:工廠實習I、II,品管實習I、II,產業實習I、II、III、IV,每門課(4學分)須包含校外實習304小時(含)以上,並以32學分為上限。
3. 校訂必修英文課程須循序修畢,情意通識6學分(三門選修課程)依個人興趣於通識課程中選修。
研究所修業規定
樹德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系修讀碩士學位要點 |
90年7月26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所務會議通過 90年11月6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五次所務會議修正通過 90年12月4日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院務會議修正通過 91年9月24日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系務會議通過 91年9月30日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院務會議修正通過 92年2月27日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系務會議修正通過 93年5月25日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五次系務會議通過 |
本要點依「樹德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考試辦法」訂定之。
指導教授
研究生於第一學期結束前,諮請本校資訊學院一位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之教師擔任指導教授,以輔導研究生選課、研究與撰寫論文。
選課研究生至少須修畢四十學分,方得畢業(一般生:課程三十學分,論文六學分,書報討論四學分;在職生:課程三十學分,論文六學分,書報討論四學分)。
本系碩士班研究生畢業前,至少須修本系開設課程(不含碩士論文)二十八學分,若有特殊情況者,則不在此限。
研究生之修讀課程,必須經指導教授同意。因特殊原因尚未選定指導教授者,其修讀課程必須經系主任同意。
研究生第一學年每學期修習學分不得少於六學分,且最多修十三學分,在職研究生(含專班生)每學期最多修十三學分。第二學年每學期不得少於二學分,至多不得超過十三學分,在職生最多十三學分。
研究論文研究生之論文題目,應與指導教授共同決定,並於提出口試申請前,送系辦公室存查。
若題目或指導教授有所變更時,須重新提出申請。
論文口試
1、研究生必須有一篇指導教授認可之會議或期刊論文,經刊登或接受之證明,始得提出論文口試之申請。
2、論文口試申請需填具申請表經指導教授同意並經本系系務會議審查核定之後,才能舉行論文口試。
3、論文口試委員至少三人,論文指導教授為當然委員,原則上本校資訊學院專任助理教授以上一名;校外委員至少佔三分之一,其資格須經本系系務會議審查核定之。
4、研究生應於口試前十天,將論文分送各口試委員,並於規定期限完成論文口試。
5、各學年年度論文口試申請截止日期,上學期為十二月、下學期為五月,實際日期依所上公告為準,逾期者視為該學期未畢業。
6、口試完成日期最後期限為下學期七月三十一日、上學期為一月三十一日。
本要點經系務會議通過後,並經院務會議通過後,陳報教務處備查後實施,修正時亦同。